发布时间:2022-10-27 来源:襄阳市人民政府

李文喜、康祖全、王昆、杨国华、张成武、宋华伟、卢海森、兰惠普、白永波、高峰、李建、杜道全、孙云杰、张晓慧、苏军、王炜、张传辉、杨辉、鞠韶辉、葛海岸、余兰、刘有福、朱炜峰、林凡、柴志刚、阙龙兵、王芳周、廖艳丽、张秀琳、广阳、王琼、李洪波、陈瑞代表:

你们在市第十八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提升我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议案》,市政府高度重视。2月17日,市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对该议案办理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和安排部署,明确由付劲松副市长牵头办理。2月28日,付劲松副市长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议案办理工作。成立了议案办理工作领导小组,由付劲松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科技局局长为副组长,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等责任单位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具体负责议案的落实推进工作。3月24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提升我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议案办理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市政府相关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责任要求及完成时限,将议案办理工作目标化、项目化、路径化。在议案办理过程中,付劲松副市长先后四次专题听取议案办理情况,并多次深入企业调研,研究推进办理工作。7月29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吕义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绍玲听取议案办理情况汇报,督办议案办理工作。各相关部门按照《方案》要求,狠抓落实,大力推进提升我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2022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83.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8%;1-9月,全市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55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575家,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196.6亿元。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1.高水平建设“一核三城”。聚力“一核三城”建设,襄阳高新区综合排名跻身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襄阳(高新)科技城一期、二期已建成,87家企业和高校入驻或签约,襄阳湖北工业大学产业研究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智能汽车(襄阳)产业学院投入运营;襄阳(东津)科学城于去年9月底正式开工,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一期项目已于今年6月份交付使用,下半年将有800名左右研究生入驻,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现代农业研究院)已完成85%的形象进度;襄阳(尹集)大学城正加快推进湖北文理学院迁建及29栋单体建筑施工。

2.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襄阳华中大研究院参加2022年度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绩效考评,在全省3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中位列前四,获得优秀等次。今年以来,新签订企业服务合同10项,参与承担省重大专项1项、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获2021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襄阳航空研究院积极筹备建设湖北省航空装备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推进武汉理工大学襄阳技术转移中心高水平建设,今年以来,转移中心共组织申报科技产业化资金项目37项,立项22项。筛选回天与42所参与申报领军企业产业创新联合体。组织符合条件的56家单位参与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省级备案。2022年我市8家企业获批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4家单位获批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北追日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2021年度省级工业设计企业,全省仅此一家。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5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和1家省级工业设计企业,总数位居全省前列。

3.高质量推进湖北隆中实验室建设。成立了由付劲松副市长任组长的湖北隆中实验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与湖北隆中实验室联合成立管理委员会,为实验室设置独立科室并实行独立财务核算。湖北隆中实验室事业单位法人成功登记注册,市级财政2000万元经费已及时拨付。湖北隆中实验室51台/套设备采购所对应的公开招标和竞争性磋商项目已全部完成。湖北隆中实验室与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联合顺利挂牌。实施湖北隆中实验室科技专项,在全省率先推出科技创新“赛马制”,连续三年从市本级科技专项经费中累计拿出1000万元开展重大项目攻关,在武汉举办第一轮路演评审,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文理学院等6家高校共10个项目参评。湖北隆中实验室拟投入3000万元组织实施湖北隆中实验室自主创新和开放基金项目,共征集指南85项。加强科研对接与成果转化,湖北隆中实验室联合武汉理工大学襄阳技术转移中心已走访联系襄阳企业,收集企业技术需求560余项,达成科技合作意向120余项。其中,湖北隆中实验室联合襄阳航空研究院参与军委科技委创新特区项目,合同经费380万元;联合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研制了新能源汽车用国内首个等速万向节和国内首个16000r/min电动车高速电机轴承;与汉江弘源碳化硅特种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提高重型渣浆泵用关键碳化硅陶瓷材料的品质。

(二)加快培育高质量创新主体,提升产业支撑能力

1.实施优质企业梯次培育。截至目前,我市共11家企业获得“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支持,46家企业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191家企业获得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3家企业获得国家级单项冠军产品认定,22家企业获得省级隐形冠军示范企业认定,40家企业获得省级隐形冠军科技小巨人认定。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投入的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45.27%,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占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14.09%;通过积极鼓励引导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预计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投入的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50%左右,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占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24%左右。

2.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启动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春晓行动”,结合“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加精细化服务。截至目前,全市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55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575家。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583.1亿元,同比增长16.0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2.8%。超卓航科在科创板上市,成为我省第九家、襄阳市第一家科创板企业。

3.加强科创“新物种”企业培育。已起草《襄阳市科创“新物种”企业培育计划工作方案》,研究制定襄阳科创“新物种”企业认定标准,编制襄阳科创“新物种”企业培育政策。高新区已于7月8日举办2022年瞪羚企业申报认定工作启动会暨培训会,截至8月底,共有36家企业申报瞪羚企业、16家企业申报潜在瞪羚企业。

(三)加快打造高品质创新生态,提升创新创业活力

1.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科技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深入谋划建设科技服务产业园。目前已完成科技服务产业园项目规划,考察四家第三方运营机构,正筹备招标工作。已起草《湖北·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襄阳片区建设方案》,《襄阳市关于推进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试点实施方案》已上报省科技厅。即将举办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航空航天专场活动和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湖北·襄阳)活动。

2.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截至目前,全市已兑现2021年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绩效考核奖励60万元,兑付技术合同登记奖励163.15万元,高校院所委托研发项目奖励35.86万元,科技创新表现良好县市奖励40万元。全市共有7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为襄阳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咨询、技术研发等服务。5月,举办了2022年“联百校 转千果”科惠行动襄十随神专场活动,现场对接技术需求5项,5项产学研合作项目现场签约。今年以来,已发布科技成果2050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78项。截至目前,全市完成技术合同登记196.6亿元。

3.争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正在持续开展,制定了申报工作方案,并上报省知识产权局。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方向,积极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中国(襄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目前等待国家局的批复设立。高新区、枣阳市分别成功申报了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城市。目前,全市有近40家知识产权机构为全市市场主体提供知识产权培育、运营、保护、管理、竞争力提升等全方位服务。2022年全市18家企业进入省知识产权“三大工程”项目。

4.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在深圳举办第二期襄阳市孵化器(众创空间)对标访学培训,组织近40家襄阳科技孵化载体的50名学员参加培训,切实提高我市科技孵化服务的整体水平。组织近20家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在浙江杭州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交流访学活动,推动企业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激发企业主体活力。今年以来,我市新增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路 21 号文化创意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隆中创客空间),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数量达到64家,服务产业发展承载力显著增强。2022年全市新增入孵企业305家。截至目前,已摸底拟申报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3家,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10家,待申报工作启动后,积极组织指导申报。

5.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促进金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依托湖北汉江金融服务中心有限公司,线上建立金融服务网上大厅,与“汉江科联网”积极对接,线上合力开发创新型金融产品,开设“科创贷”专区,目前已入驻科技企业1871家,放款10笔,共计7106万元。市担保集团设立科技担保事业部,目前已推出科创担保贷、专精特新担保贷、知识产权质押担保贷、技术改造担保贷等一系列精准支持科技型企业的担保产品,联合农行、湖北银行等为襄阳国铁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科技型企业提供担保融资600万元。持续完善科创企业上市绿色通道,为科创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支持。依托襄阳企业创新能力评级系统,微众银行在襄阳授信企业超过600家,授信总额近3亿元。

(四)加快落实高效率创新支持政策,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1.加大创新政策供给力度。2021年度汇算清缴,我市共有1136户企业申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优惠金额49.70亿元,同比增长54.63%;2022年上半年,全市248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退税金额5.06亿元,86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低税率优惠,减免企业所得税金额2亿元,286家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土地使用税减免,减免金额0.4亿元。今年以来,我市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资金4800万元。目前正在起草《襄阳市加快推进“卡脖子”重大关键技术的实施意见》,已起草《襄阳市科学技术局“人才服务月”活动的工作方案》。推进科技惠企政策“无申请兑现”,今年已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奖励资金7340万元,支持资金创历年新高。

2.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2022年度本级财政安排科技财政资金17246.85万元。其中,科技专项资金13000万元,追加2000万元,共计15000万元,比2021年增长34.32%;农业科技专项资金270万元,同比增长37.04%;投入1500万元支持市科技馆建设;科普经费476.85万元。争取上级科技投入专款1545万元。争取政府专项支持74400万元。组织申报2022年度省级揭榜制科技项目19个,5家单位进入发榜名单,4家单位已立项;2021年已发布的19项市级揭榜制项目需求,7个项目已立项。

3.加强创新人才培育引进。出台襄阳“1+7”人才新政,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纵深推进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争取我市纳入全省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5家企业入选2021年度省“双创战略团队”,推荐5人申报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计划项目。组织做好2022年度“隆中人才支持计划”的申报评审等工作,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推荐申报湖北省“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8个,积极争取更多人才资源向襄阳柔性流动。评选金联明等首席技术专家20人为我市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持。首次举办科技创新驱动专题培训班,进一步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

二、存在的不足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载体,是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是企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虽然我们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平台不优。高层次创新平台数量偏少,尤其是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战略创新平台不足。二是研发投入偏低。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投入强度仍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三是财政投入不足。虽然我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逐年稳步增长,但与宜昌等省内其他市州相比,投入金额相对偏少。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建平台、强主体、聚人才、快攻关、出成果、优生态,努力提升我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确保议案办理落到实处。

(一)进一步推进重大创新载体建设。紧盯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一核三城”重点建设项目,健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到位。

(二)进一步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湖北隆中实验室建设,完善湖北隆中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推动实验室尽快出成果见成效。发挥科研院所、领军企业作用,加强重点领域创新平台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主体培育。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百行动”。加快培育科创“新物种”企业,发布企业榜单,构建面向科技企业成长全周期的梯度培育链条。

(四)进一步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针对我市梳理的12个“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出台《襄阳市加快推进“卡脖子”重大关键技术的实施意见》。持续深入推进“揭榜挂帅”“赛马制”,力争在我市主导产业技术创新上取得新突破。

(五)进一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湖北·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持续开展“联百校 转千果”等产学研对接专场活动。依托汉江科联网、“科创中国·湖北中心站”等平台,开展技术需求与科技成果的线上智能匹配,推进科技成果精准转化。

(六)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生态。落实襄阳“1+7”人才新政,加速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发挥科技金融支撑作用,积极争取与省科技厅联合设立“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襄阳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提高我市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加大“无申请兑现”改革力度,优化科技管理与创新服务。

感谢你们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点赞(3)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